文/新創產業領域負責人 林晏賢 ( Allen LIN )
最近景氣冷颼颼,許多新創創辦人應該都有同樣的焦慮感:投資人觀望、募資困難,營收成長也不像預期那樣快。當開源像遠水救不了近火時,「節流」自然成了第一反應。尤其第四季正是新創團隊檢討今年、編列明年預算配置的關鍵時刻,若沒有拿捏好每一筆「該留、該砍」的支出,都會直接影響明年的 runway 與策略推進。
前幾天和合作夥伴聊起,他提到幾年前參加一家公司的上市前業績發表會。現場人潮滿滿,氣氛熱絡,但卻像菜市場一樣:嘈雜卻沒有訊息重點。會後,他和同行友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清楚說出這家公司未來的增長方向。更致命的是,投資人和產業夥伴不知道該以什麼心態、角色來參與這家公司的未來。
這種「熱鬧卻失焦」的案例不勝枚舉,它凸顯的問題反而不是「有沒有做公關」,而是「公關有沒有做對」。
投資人和市場需要看到訊號,才能判斷是否要投入或展開合作。根據 CB Insights 的研究,新創失敗的第二大原因是「沒有市場需求」;而投資人判斷市場性的依據,往往來自於這些訊號(signal):媒體報導、關鍵合作、創辦人如何闡述願景。
只是,多數狀況來說,這些訊號只集中在募資、產品上線、重大合作或進軍新市場等關鍵時刻,並非日常營運中的高頻需求。這也是為什麼,多數新創即使理解公關的重要,也無法養得起專職的高階 PR 團隊。
一個有經驗的 PR head,光年薪加獎金就至少 150 萬起跳。對資金有限的新創來說,這樣的固定成本過於沉重。但如果把需求外包,你能在必要的時候引入專業,卻不必全年承擔人力負擔。更重要的是,外包顧問同時服務多個產業,能提供跨領域的洞察和「市場即時情報」,這是內部團隊很難累積的。
許多創辦人談到節流,直覺就是砍掉「看似非核心」的公關預算。但事實上,公關是少數能把內部故事轉換成市場訊號的出口。如果這個出口關掉,公司可能會在下一輪募資時陷入更大的困境——投資人找不到能說服自己的 narrative。
反之,把這部分交給外部顧問處理,不只省下固定成本,還能確保每一次溝通都帶有清晰的戰略意圖。
回到那場「像菜市場的發表會」,真正可惜的不是辦了一場無效活動,而是錯失了一次能重新定位市場期待的機會。如果那家公司當時有更精準的公關策略,今天可能走在完全不同的軌跡上。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新創與公關的合作應用場景,歡迎閱讀布爾喬亞的「🔗C.I.S. 創意創業創新專欄」,了解更多新創公關心法;或是透過精選案例,看看我們如何設計 🔗品牌市場溝通 ;也歡迎和您的專屬顧問聯繫 或 🔗洽詢布爾喬亞服務,讓布爾喬亞成為您能攻能守的策略發展夥伴!
Super 8 Studio 「AI 驅動.商業蛻變」品牌再造發布會 |
網創資訊 NAVI 企業 AI 知識管理系統 媒體發布會 |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《各位布爾喬亞:》 2025 年中報告|集結海內外行銷傳播先鋒,重新定義傳播行業的下一個十年